生物偵測技術發展現況及方法引進
- 出版年
111年
- 計畫編號
ILOSH110-A601
- 中文研究報告名稱
生物偵測技術發展現況及方法引進
- 出版單位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 研究單位
職業危害評估研究組
- 研究主持人
陳正堯、蔡詩偉
- 中文摘要
在各種不同的暴露評估工具中,生物偵測具有許多其他方法所無法取代的優點;然而,要選擇及建立合適的生物指標及相關暴露限制,其實並不容易。
雖然國際間主要的職業衛生團體及單位皆認為生物偵測是一重要的暴露評估工具,不過國內現有之生物偵測方法則相對有限。因此,為了促進國內職業衛生發展及保障職場工作者的健康,本研究收集我國、美國、歐盟、德國、英國及日本等國家之生物偵測發展趨勢及技術資料;另外,亦針對血液中 Cd, Cr, Fe, Pb, Mn, Zn、血液中toluene、尿液中3-bromopropionic acid、尿液中 butyltin trichloride、尿液中o-cresol、尿液中氟離子、尿液中2,5-hexanedione、尿液中acetone/methyl ethyl ketone、尿液中SBMA,SPMA 及尿液中trichloroacetic acid 等物質,經參考美國NIOSH 的作法後,建立本土化的生物偵測分析方法。
化學物質暴露後,在不同的生物檢體中可能有不同的生物標誌物,因此在建立合適的生物偵測指標時,需要考量不同檢體之間的差異性及其優缺點。另外,相同的生物標誌物可能來自不同的化學物質,而無法代表單一物質之暴露,因此在進行評估時,需注意其他潛在接觸來源的可能影響。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議:1.可將生物偵測納入職業安全衛生相關之指引或法規中;2.我國應持續引進或發展生物偵測方法;3.合適的生物偵測指標宜納入特殊健康檢查的項目之中;及4.持續建立本土化生物偵測指標之背景資料。